上海奉贤文庙小产权房(奉贤县城内的几处旧迹)

奉贤概览

街镇风采

地名掌故

奉贤县城内的几处旧迹

清代奉贤县城图(乾隆《奉贤县志》)

奉贤县署位于今奉城影剧院址。清雍正十年(1732年)建,照墙1座,大门3间。其外东向有肥班房,西侧有快班房。其内南向有土地祠,东向有牢狱。再进为仪门,门内为甬道。东西两侧分置6房,大堂三楹三轩。堂东为延宾馆,堂西三间为书斋。又进为宅门,为二堂。东为东厅,西为西厅。左右有侧房、库房,内为燕室,为幕房。最后有高楼5间,左右各有耳房2间。咸丰十一年(1861年)冬毁于战事,同治元年(1862年)始重建,并在大堂东新建屋13间,为征收所。同治六年,增建头门、鼓楼。县署内还有吏舍、内监、丰备仓、社仓等建筑。有县丞署、典史署、巡检司署、青村场盐课司署、青村营都司署、演武厅、城守营署等机构。1937年被日军炸毁。在奉贤县署周围还建有文庙、言子祠、万佛阁、城隍庙、武庙、肇文书院、文游书院等建筑。

奉贤县署旧址

文庙原位于奉城东南隅,后迁于古圆通寺之基,清乾隆二十五年(1760年)创建。有大成殿、万仞宫墙、崇圣宫、尊经阁、魁星阁、学署明伦堂等建筑,1937年亦被日军炸毁。言子祠,在奉城“古游里”,清道光十五年(1835年)建,同治八年(1869年)重修。祠曾改为国民小学,抗日战争期间被毁。城隍庙庙址在奉城西北隅,明洪武十九年(1386年)建,屡经修葺。城隍庙原有照墙,大堂、后堂、科房、寝宫等建筑,后陆续毁损。今存城隍庙戏台,已改作奉贤粮管所仓房。

古城墙与万佛阁旧影

万佛阁,在奉城北隅古城墙上(奉城镇北门189号),后扩建改建。大殿是座明末清初的古建筑,结构较完整,雕刻明显地具有明代艺术风格。万佛阁真正藏有一万尊装金佛像,是上海颇具规模的比丘尼道场。600多年前万佛阁是个乡间小庵。据民间传说,元朝末年有一名富家女子抗婚外避,削发为尼。父母闻讯,后悔莫及,后出资在此建立了个小小的尼众庵堂,取名万佛阁。当地百姓为该女子的刚烈秉性所感动,纷纷到此礼拜烧香。明洪武十九年(1386年),为防海上倭寇入侵,朱元璋令信国公汤和督建奉城城墙。万佛阁正位于奉城北城门处,遂就地重建于北门月城湾内。因此,当地有“先有万佛阁,后有奉城镇”之说。据清光绪三年《重修奉贤县志》记载,当时万佛阁气象不凡:堂殿楼阁,晨钟暮鼓,为大地一蒲团也。

万佛阁

万佛阁曾几经兴衰。清乾隆二十二年(1757年),住持尼师永修因为殿宇岁久失修有倾压之虞,乃率徒修建,前后历20年,将大殿、万年台、后法堂楼阁整修一新,金碧辉映。现留有《修建万佛阁碑记》一块,详记其不畏磨难,意在圆光的情况。1917年,住持尼师福缘以殿宇湫隘,未足壮观,再次鸠工庀材,大而新之,扩建大殿三楹、东西禅室各二楹;右增地藏殿,前设弥勒殿;殿内回廊相接,两旁厢房相对;历时两年,耗资万余金。如今的万佛阁布局奇妙,气度不凡。南是山门,北连城楼,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,依次是韦驮殿、大雄宝殿、万佛楼,古城墙。东轴线上有念佛堂、钟楼、佛学尼众班教室、禅堂、斋堂。西轴线上有大悲殿、延生堂、鼓楼、往生堂、客房、寮房等。三条轴线排列匀称,东西对称。所有建筑风格协调,色彩统一,回廊通达,连成一体,整体安排严谨而紧凑。寺内庭院清洁平整,园边花草丛丛。两个院内的银杏、香樟都双双对称而立,高耸云天。
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fang558.com/maifanggushi/125406.html

在线咨询
联系电话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