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岭南小产权房拆迁 精神诉求何处寻?

因为拆迁,村民亿万财富曝光。虽然他们本来就是亿万富翁,但因为城市更新,搬迁补偿,让他们的亿万财富曝光在媒体的聚光灯下。

大家关心的,是他们的富有,是他们获得多少套置换的高级住宅。但是,在亿万财富的背后,他们离开生活了几辈的土地,离开了他们精神寄托的祠堂,离开了他们信仰的妈祖(天后、天皇),其信念灵魂如何安放?

01,深圳完整的村落依然有天后宫、天皇庙、土地庙

深圳的城中村大部分已经融入了城市之中,成为一栋栋的楼房,基本是对外出租。这样的城中村,只剩下了栋栋楼房,以前村落集体建设的祠堂、各种庙也早已没有了。

但是,一些完整的村落,或是受保护的古村落,这些文化设施依然存在。

我们下面就介绍大鹏所城的天后宫、龙岗輋吓村的天皇庙、大鹏新区鹅公村的土地庙。

(1)大鹏所城的天后宫

大鹏所城位于大鹏新区的北部,大亚湾北岸。

大鹏所城卫星图?

大鹏所城南门?

大鹏所城是历史文化名村,建于明朝,是明清两代中国南部的海防军事要塞,因此出了有名的民族英雄赖恩爵、刘起龙、刘黑仔等。

说起历史文化,大鹏所城除了大部分建筑保留了明清时代的样式,其精神文化信仰的天后庙活动也很完整。

天后宫?

每隔五年举办一次重要的打醮活动。这什么要打醮?大鹏所城历为军事要塞,经常有战事,就用打醮(大鹏清醮)活动纪念阵亡将士,同时超度海上罹难孤魂。据史料记载,民族英雄刘起龙将军和赖恩爵将军,每年都会拜祭天后和参加"打醮"活动。

打醮活动正月举办,每次活动七天。七天的打醮活动,内容丰富,制作"山大佬"、纸扎马、龙、鹤、凤等祭品,摆放在天后宫里及门前的小广场上,还要拜祭、巡游、放生,还有吃斋,并举办独特的"将军宴",参加拜祭的信众聚餐。

小编曾经在大鹏所城度过春节,正好那年打醮。来祭拜的人络绎不绝。打醮活动就像过年,整个所城人员来来往往,再加上来旅游的人们,热闹非凡。

大鹏清醮群众基础非常广泛,每次参加都会有数千人,影响及至周边的市、县、镇、街道。

大鹏清醮,传承道家"和"(和谐)、佛家"善"(施予)、儒家"忠和孝"、天后"同舟共济、救死扶伤"等优秀文化传统。

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日,是天后的生日,天后宫举办庙会活动,进行祭拜。

庙会活动布告?

大鹏所城规模最大、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活动,就是围绕天后宫开展的一系列活动。可见,天后宫在当地人心中,就是文化宫殿,不只是在形式上的,也是在心理上的。

(2)龙岗輋吓村的天皇庙

輋吓村的“輋”字,同畲(音:she)。这个村在龙岗区龙翔大道旁,村子西北是龙城公园的山。

有研究称,客家人是在明朝中叶瑶、畲民族融合进赣南方言的汉族族群形成。至于輋吓村的原住民是不是与畲族有关,本文不做探讨。

輋吓村卫星图?

輋吓村现在分为两部分,一部分是老村,现在已经拆完了,仅剩下了天皇庙和一处祠堂。一部分是新村,即花园坪小区,住在新村的人很多,大部分为外来人口租住的地方。

而在老村,虽然只有残垣断壁了,但天皇庙、祠堂还很完整。天皇庙前的旗帜还在飘扬,庙里的祭祀活动也还在继续。

天皇庙外观?

天皇令的旗子迎风招展,旗子下有天地父母牌位,香火不断。天地父母,是礼敬天地的意思,这是一种民俗信仰。

下面是老村残留的一处祠堂?

这个祠堂是有人在打理的,供奉、香炉仍在。

从前的祠堂应该是华丽堂皇的,看看上面精致的雕梁画栋,应该是富贵人家建造的。

我们来看看輋吓老村的原址?

上图长草的地方是老村,右侧多层楼房就是花园坪小区。

上图是老村的残垣断壁,杂草丛生。

这是以前村子里的路,路左侧完整的房子,就是祠堂的一部分。

在残垣断壁、丛生杂草中的天皇庙、祠堂,格外显眼。这说明,輋吓老村对于天皇庙的敬畏,以及对于文化传统的不舍。

輋吓村的原住居民是客家人。

据有关媒体报道,輋吓村已经有地被征用,天皇庙及祠堂能够保留到何时,还是未知数。

(3)大鹏新区鹅公村的土地庙

鹅公村是隐于山林的古村落,位于南澳街道鹅公岭西侧半山腰的一片谷地中间,据说有200多年的历史。鹅公村人的祖先大多是为躲避战乱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客家人。由于地处偏僻,村里人都搬搬迁到南澳办事处南隆社区居住,仅有几家外地人给本地人看管果园。

在鹅公村口,有百年古树指示牌?

在古树的旁边,是一处简易的土地庙?

整理的非常干净,拍照的时间是春节期间,所以对联也都是新的。

供奉的是土地爷神,对联是“土能生白玉,地能出黄金”。

虽然村子里已经没有原住民了,但土地庙却有人经常打理,这说明对于民俗的信仰还是很讲究的。

在保存比较完整的村落,都会发现原住民对于天后(妈祖)、土地爷等民间神灵的供奉,供奉的地点一般都是在村口,或古树旁边。

02,民俗信仰根深蒂固,拆迁后这些会消失吗?

过去,广东地处岭南,属于南蛮之地,原住民的生活靠下海或下地,与自然气候有直接的关系,所以就会乞求天地之神关爱,赐以丰收、丰沛之年,这也是农业、渔业社会的典型现象。

随着城市化进程,农村以前的谋生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,不再依赖于土地产粮菜,不再依赖于大海里打鱼,靠出租自家楼房、创办工厂或经营店铺,实现了生存方式的升级,但他们祖祖辈辈根植于内心的民俗信仰不会消失。上面三个例子就是很好的说明。

在进行城市更新中,我们需要物质上的更新换代,但精神层面的需求,原住民或许需要的不是歌剧院,不是衣食住行的民俗馆,而是能够安放他们民俗信仰的民俗文化馆。

深圳博物馆有民俗馆,展示的是历史中的衣食住行等行为方式?

而文化活动展示并不多。我们认为,民间文化活动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,不仅仅要展示,还应该有活动延续。

特别是不能将民俗信仰归为封建迷信,让其随着城市更新而消亡。

原住民虽然大多数人已经离开了本地,但这里是他们的根。原住民延续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民俗信仰,应该有合适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灵魂能够延续于未来现代化的城市。

现代化也离不开土地和大海,现代化也离不开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。无论是种菜还是种楼,都是延续于土地上的文化,只不过换了个形式。

原住民在这块土地上、这片海洋上的心理文化诉求,是土生土长的,也是最适合本地的。现代化城市的建设,离不开这些根基,离不开对于土地的敬畏和对于海洋的敬畏。

对于土地的敬畏和对于海洋的敬畏,这片土地上的祖先,视为“天地父母”。这不也是“天人合一”,“道法自然”吗?

尊重自然规律,尊重客观规律,还有创造文明的社会规律、市场规律,不正是现代社会的发展之道吗?
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fang558.com/dcnews/131748.html

在线咨询
联系电话
返回顶部